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湖泊新闻 > 河湖长制

黄石市小微水体大冶市灵乡镇岩峰村陷塘湾下塘治理管护纪实

来源:河湖长制工作科      时间:2021-11-26

黄石市河湖长制办公室陷塘湾下塘位于黄石市大冶市灵乡镇岩峰村陷塘湾,池塘四周紧邻岩峰村村民生活居住区,该塘属天然降水积水汇聚而成,历经修整池塘形状相对规则,水塘面积约3500m2,平均水深约1.5m,水体无流动性,此前为养殖鱼塘。因多年投肥养殖及无活水注入等原因,此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面漂浮絮状物,水体浑浊,散发异味,水质较差(经检测为V类水质),近些年基本上不再使用,处于废弃状态。

结合我市小微水体专项整治契机和多方面综合评估,2021年7月陷塘湾下塘作为大冶市首个小微水体专项整治试点样板对象,大冶市水利和湖泊局通过采取实地勘察摸底制定科学整治方案、严格规范治理过程、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聘请专家技术团队指导等“组合拳”手段,历经近3个月的生态治理和自然修复,目前该塘面貌焕然一新,塘底水草丰茂、清澈见底,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水塘改造效果获当地村民普遍认可和好评。

黄石市大冶市陷塘湾下塘整治前

      开展勘察摸底和专家咨询,制定系统科学整治方案。

根据前期勘察摸底,陷塘湾下塘前期为养殖鱼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塘底杂鱼多,无沉水植物,自身净化能力弱,水体缺失补水换水功能。该项小微水体专项整治以提升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为主,兼顾生态景观,治理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因地制宜,力争“小投入”实现“大成效”。根据实地勘察摸底情况,大冶市水利和湖泊局邀请有关专家踏勘现场,进行意见咨询和论证评估,最终选定采取投放微生物菌剂改善底泥、种植沉水植物、调整鱼类群落结构等方案措施,对该塘进行生态修复。

黄石市大冶市陷塘湾下塘整治-水草抛种

    严格规范治理过程,开展生态“组合拳”整治。

专项整治前将该塘水位降至约50cm深度,清理池底垃圾、废渣弃石和草食性鱼类等,抛洒微生物菌剂进行底泥改良,大幅度削减内源污染;底泥处理后,抛种多种前期验证过且适宜当地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苦草、穗状狐尾藻、金鱼藻、黑藻、小茨藻等)和浮叶植物(睡莲等)为主;整治过程中根据水草生长和水体透明度情况,适度撒播水质净化混合菌剂,开展水体透明度检测等工作;对水草生长情况进行持续观察,确保生根稳定后,逐步分次回水补充最终达到预期水位;待水生植物恢复和水质稳定后,适当投放不同种类并具备观赏类、非食草性鱼类和底栖动物,达到改善种群结构和功能,构建食物链平衡及促进营养物质转化等目的。经取样检测,目前该塘水质已达到Ⅲ类水质,达到小微水体治理目标。

黄石市大冶市陷塘湾下塘整治后沉水植物

    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维护。

    该村门口塘治理保护由水利部门进行统筹指导,由管辖地灵乡镇履行主体责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长效管护机制。设置镇、村两级管理,层层压实、明确管护职责和目标,在显著位置竖立小微水体公示牌,对各级负责人、监督员和保洁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进行公示,加强对小微水体水面和周边环境进行常态化巡查保洁和监管力度。由专业队伍对水生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管护,邀请专家团队科学制定水生植物收割管理方案,确保水质稳定和景观优美。加强对该塘水质的监测,如水质出现波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周围生活居住群众进行宣传引导,提升群众参与小微水体治理热情和共治共享管护意识,禁止村民在该塘洗衣、农具清洗和有毒药剂瓶抛弃,杜绝向塘内抛扔废弃物等。

黄石市大冶市陷塘湾下塘沉水植物种植

小微水体作为地表水资源一种存在形式,紧贴群众身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的“毛血细管”和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镇城市建设的小景观表达手段和绿色创建的柔性点缀。

黄石市大冶市陷塘湾下塘整治后生态景观

陷塘湾下塘治理实现了由养殖型富营养化水体向清水型水体转变的目标。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团队科学治理,以专业性保障小微水体治理的有效性和长效性,确保“治一个成一个”。采取生境改造、水位调控、生态补水、水生植物恢复和食物网重建等生态治理“组合拳”,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协调作用,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提升了该塘水体自净能力,水质明显改善,成效显著,目前已成为我市首批小微水体治理管护的示范样板。

在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制度建设同步进行,落实明确主体责任,及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进行日常监管维护,聘请专业技术团队指导,以确保小微水体整治成效持续长久。